水泥新型干法線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是利用水泥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大量中、低溫余熱廢氣,通過余熱鍋爐產生過熱蒸汽,過熱蒸汽推動汽輪機做功發電,是國家產業政策支持、鼓勵發展的創新技術成果。
2006年10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50號令發布了《水泥工業產業發展政策》,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并提出了具體的明確規定,要求“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新型干法窯系統廢氣余熱要進行回收利用,鼓勵采用純低溫廢氣余熱發電?!?/p>
洛陽黃河同力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認真貫徹國家產業政策,依托50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建設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9MW)。該項目利用現有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窯頭、窯尾余熱資源,在原廠址內建設,不需另征土地,并充分利用已有的供電、供水、辦公等公用設施,節約投資。項目的實施不僅能起到節能降耗功效,而且能提高原水泥生產線清潔生產水平,對同類水泥生產線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公司的余熱電站采用技術先進、成熟的雙壓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利用50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窯尾預熱器廢氣余熱建設一臺SP余熱鍋爐,利用窯頭熟料冷卻機廢氣余熱建設一臺AQC余熱鍋爐,配套建設9MW發電機組一套。項目主要建設內容有主廠房(汽輪機發電機廠房、主控配電樓等)、化學水處理車間、循環水泵站及冷卻塔、窯頭余熱鍋爐及粉塵分離裝置、窯尾余熱鍋爐(內置振打清灰裝置)等設施。項目設計年發電量6000萬KWh,年供電量5520萬KWh,相當于一年減少CO2排放量為5.4萬噸。余熱電站的產品---電力將回用于水泥生產,該套系統在回收水泥生產線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余熱的同時,又減少水泥廠對大氣環境的熱污染及粉塵污染,起到很好的環境保護作用,該項目屬資源節約和節能項目,符合國家資源綜合利用政策,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6年12月15日,該項目通過洛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投資備案(河南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表豫洛市能[2006]0266),河南省建筑材料研究設計院于2007年2月完成環境影響報書,洛陽市環境保護局于2007年3月9日以洛環監表[2007]39號文批復了該環境影響報告書。項目建設嚴格執行環保、消防、勞動安全衛生等配套設施建設堅持與項目主體工程建設的“三同時”原則。該項目總投資5680萬元,其中中信總承包5200萬元,480萬元用于供水、并網系統。項目計劃工期10個月,自2007年10月1日開工,公司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層層落實責任,嚴把工程建設和安裝質量關。開工以來,設計、監理、施工單位和設備廠家的密切配合,克服幾十年不遇的冰雪天氣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同心協力,及時解決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推進工程進度,6月底進行了帶負荷調試,2008年8月5日,余熱電站一次并網發電成功,當月發電418萬度,至年底安全運行147天,累計發電2313萬度,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公司完成年度計劃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期余熱電站項目批復含在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文件《關于洛陽黃河同力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日產4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二期項目核準的批復》(豫發改工業【2008】1322號)中,電站項目與水泥熟料生產線同步建設,于2011年1月建成并網發電。
二期余熱電站項目也是由洛陽中信重型機械公司設計并總承包的交鑰匙工程,仍然采用技術先進、成熟的雙壓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利用5000t/d熟料水泥生產線窯尾預熱器廢氣余熱建設一臺SP余熱鍋爐,利用窯頭熟料冷卻機廢氣余熱建設一臺AQC余熱鍋爐,配套建設9MW發電機組一套。
公司余熱電站項目生產技術裝備和各項經濟技術設計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具有節能、降耗、減排、環保、降低生產成本等諸多優點,至2020年底已連續安全運行十多年,累計發電121304萬度(見附表),為提高公司經濟效益做出了突出貢獻。
歷年余熱發電量統計表
年 度 | 單 位 | 發電量 | 備 注 |
2006年 | 萬Kwh | 1460 | |
2007年 | 萬Kwh | 4790 | |
2008年 | 萬Kwh | 4826 | 2008年8月5日并網發電 |
2009年 | 萬Kwh | 5486 | |
2010年 | 萬Kwh | 5306 | |
2011年 | 萬Kwh | 10292 | |
2012年 | 萬Kwh | 11372 | |
2013年 | 萬Kwh | 9367 | |
2014年 | 萬Kwh | 11714 | |
2015年 | 萬Kwh | 11985 | |
2016年 | 萬Kwh | 10520 | |
2017年 | 萬Kwh | 9918 | |
2018年 | 萬Kwh | 10737 | |
2019年 | 萬Kwh | 6892 | |
2020年 | 萬Kwh | 6639 | |
合 計 | 121304 |
Recommended